九米设计

THE GRAND NIANHUA BAY PROJECT

宜兴大拈花湾·大有秋·竹里商街

项目业主

宜兴大拈花湾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

所在地址

宜兴

项目类型

特色小镇

建筑规模

7885M2

设计范围

规划、建筑、施工图

设计周期

2020年 - 2022年



△临太湖方向鸟瞰©是然建筑摄影

区位:太湖西岸,文旅市集

在太湖西岸的宜兴市周铁镇计划打造一个规模3000亩的大拈花湾大有秋文旅小镇,该项目以生态环境为支撑、活态文化为体验、业态集聚为目标,计划在6到8年内建成集心灵调养、生命保养、生活康养于一体的“世界级心灵度假目的地”。

竺山地块是整个项目的启动区域,南临太湖,与小拈花湾隔湖相望。项目用地像一座伸入太湖的小岛,用地成三角形,南面有一座叫“竺山”的小土山,有一座福善寺。竺山地块定位为文旅和居住相融合的园区,整个地块有保留的福善寺、结合竺山改造修建的竺山公园以及居住、酒店、农场、商业街等业态。

规划的整体思路按照“市坊融合、整体打造”的理念,策略上采用“东市西坊”的大格局进行打造,将居住区和商业街以“街—坊”的形式串联起来。竹里商街就坐落在地块的东侧,北靠横塘河,南面竺山公园,东侧是息壤酒店(直向建筑设计)。竹里作为整个启动区的核心位置,对各种业态及自然风貌起到了衔接和过渡的作用。

依地而生,融合共生,自然的聚落形态

竹里商业街布置在东侧,可以将岛上绿地公园、大拈花湾景区串联起来,并将景区游览路线延伸至岛区,结合游船码头吸引小拈花湾的人群。竺山地块建筑顺应竺山、福善寺等原有的外部资源进行规划,不同功能区各具特色而在空间上又紧密联系,并以去除边界约束、融入自然环境的策略,使进入商街的人流具有多向性和随机性。整个商业街既有传统市集的流动感,又有现代街区汇集聚合的双重空间属性。

△大鸟瞰


△横塘河方向半鸟瞰©是然建筑摄影

街、广场、市集和村落的空间重构

竹里商业街的设计有着多重目的:前期是小镇生活的场所空间,也是未来竺山片区居民的生活配套,最终将发展为横塘河北岸景区游客的目的地之一。

△入口©是然建筑摄影


△商业街内部©是然建筑摄影

△商业街内部©是然建筑摄影

基地的横向跨度不够,如果设计为单向的街区,体验感非常有限,也不利于人流的汇聚和停留。所以在设计策略上,采用商业街、商业广场与自然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布局。建筑的落位顺应自然的河道与山体,街、广场和自然有机组合,给人以“大开大合”的空间感受。

△项目鸟瞰©是然建筑摄影

入口处设置水景以及蜿蜒进入的路线,建筑在其间散落状自然分布,营造出曲折灵动的路线。六栋小房子在布局上似聚似散,景观的大树穿插在广场和建筑之间,仿佛原生的村落。街巷铺地、建筑立面的材料选择以及元素使用也是极尽自然。

△入口水景©是然建筑摄影


△商业街内部©是然建筑摄影

建筑语言体系的转译与重塑

环太湖地区是江南文化的核心区域,在此构建一个东方的审美体系是符合基地特质的选择。同时考虑到文旅小镇的属性,在小拈花湾景区的禅意风格基础上,更加现代和自然。

传统建筑的韵味在现代建筑语汇中如何体现,是设计需要思考的问题。我们大量研究了传统宋代建筑的营造方式,总结以下特征:“水平感”:建筑结构内收,屋檐出挑深远,扶手和挂落等装饰构件多在结构柱外侧。在阴影下,建筑以横线条为主;“朴拙”:不追求过度装饰。追求灵动、瘦劲的审美情趣。立面元素多为纤细的线性构件(撺檐杆、格子挂落、通长的寻杖),轻盈精巧;“色彩”:线条精致但不繁琐,强调清晰的逻辑关系和自然材料天然的色彩和质感。


△商业街夜景©是然建筑摄影


△屋顶和瓦©是然建筑摄影

细节的重塑上与一般的现代建筑不同,项目采用了大量的木材在线脚、柱子、大的格栅以及吊顶木条等合适的部位;屋顶使用深色的和瓦;檐口交接处、窗框等则选用不同暖色的金属进行搭配。木元素、深浅暖色金属、涂料以及石材,让建筑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基础上,最大可能呈现近人、自然的状态。

结语

像竹里商业街这种文旅商业街的形式,不同于城市里功能性的商业街,需要承担更多的体验、娱乐、休闲的功能。在如今的“泛休闲”时代,修身养息不再是特定人群的专属,也不再是完全“避世”和“出世”之间的艰难抉择,任何人都应该在都市之中找到心灵的寓所。以禅意为指引的文旅商业,将一个适合现代人旅行、居住、休养的空间,与传统美好生活的集体记忆空间整合在一起,展示现代小镇生活的“最优解”。

△立面细节©是然建筑摄影



宜兴大拈花湾·大有秋·竹里商街

宜兴 7885M2 2020